Special Planning?Multi-Discussion on "New Literary Criticism"(Ⅳ?)
Special Planning ?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Literary Criticism Going to the World
中国文学正融入当代世界的文学体系,各国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愈发重视。作为汉学的发源地和发展高地之一,法国对中国深厚的关切和悠久的研究传统,推动着当代小说译介工作的发展。汉学家们保障了译本的语言质量和民族性,保障了法国视野的“时效性”和“全面性”,对“突出中国魅力、推广中国影响”功不可没。但“汉学思想”主导“文学译介”亦有缺憾:除去某种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汉学”内部传承的一些西式思维和学科情怀——如对学科正统性的敬畏、对中国浓烈甚至略带偏执的深爱——也妨碍着对中国“文学品格”的深入观照。要使法国穿透自身文化的“感性屏障”、体验中国文化情感内的小说魅力,尚需时间、耐心和中法学者的共同努力;但公允地考虑到法国汉学界研究中国的既有水平、视野传统和学术习惯,我们就会发现法国对“中国当代”的构建意识一直在进步,对“中国文学”的铺陈也在有序推进并日益拓展。
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考察中,中国当代诗歌常常被忽视。实际上,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之后,在海外遭受了“走进去”难、接受度不高的困扰,主要原因是其在海外文学地位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以世界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以“中国经验”为方法论和创作资源,主动与世界文学进行平等对话及融合,共同建构世界文学的复杂模式。
走入乡土、深入民间,切身体验到蕴含在民间故事中的奥秘,感受到民间文学的魅力……本期名家专访走近民间文艺家、民间故事研究专家刘守华
以人为核心、“成人”为目标的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关注,超越了对人的一般知识能力要求。艺术虽是一种通向“成人”目标的功能路径,但它并不天然地构成人的美育,艺术史更具有某种间接性。艺术、艺术史与美育发生具体关系的根本,在于能够超越一般知识构造的内化追求,在自身内部形成与美育“成人”目标的有效对接。在实践路径及手段层面体现美育育人的“化人”成效,是艺术、艺术史与美育关系建构的基本落脚点。
概念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已经过去,但其留下的理论阐释空间还未充分展开。作为问题的概念主义,更新了艺术本体论的基本框架。勒维特和科苏斯的理论文本分别代表概念艺术两种基本理论形态。勒维特的两个理论文本《概念艺术断片》与《概念艺术语句》为概念艺术建立起了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话语条件,科苏斯的《哲学之后的艺术》确立起了概念艺术的本体论。概念艺术虽然作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对立面出现,但却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自我批判能力,将艺术与哲学结盟,从而不断强化艺术的认知和批判功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概念艺术,只有不断根据语境发挥批判功能,才能迎来生机和出路。在这个意义上,概念艺术乃是永远未完成的批判性的计划。
从育人的角度讲,艺术批评教育带领受教育者发现、感受与评判艺术之美的过程,亦是引导其接受美育的过程。而且,对于文艺作品价值的阐释与评判,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人格与道德人格的成熟,助力美育之内在德育功能的实现。更为关键的是,艺术批评教育,不止于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感知力、理解力和鉴赏力,且与美育的“完人”目标高度契合,同样指向情感的和谐与人性的健全。鉴于此,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必要将艺术批评教育纳入其中。
在公共艺术博物馆的演化过程中,始终存在对它的质疑,这甚至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被称为“博物馆怀疑论”。格罗伊斯认为,冲破博物馆的束缚旨在超越封闭的艺术场域,使艺术回归现实,再度变得鲜活。然而,恰恰从博物馆的视角出发,高墙之外的现实世界看起来才是鲜活的。身为收藏空间,博物馆是第一性的。现实通过与博物馆已有收藏的比较被定义,现实与博物馆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前者是无价值的世俗空间,后者是有价值的、被区隔出的文化档案库。
苏联电影输出中国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50年代的顶峰之后,于60年代中期趋于沉寂,80年代后再度开启。苏联电视剧也从80年代后登陆中国。新世纪之前的苏联影视剧在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民族记忆。新世纪之后,随着这种民族记忆的唤醒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俄罗斯影视剧在中国又开启了新一轮的传播,这轮传播的途径和目的也更为复杂。苏联 俄罗斯影视剧在中国的有效传播,对中国本土影视剧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2021年12月18日,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以“当代风尚、理论视界与审美文化研究的空间”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审美文化理论的拓展”“传统与当代对话”“审美文化的新风尚”三个角度入手,结合中外思想,拓展审美文化的理论来源,反思审美文化中“传统”与“当代”的断裂与延续,把握当下审美文化最新的动态与风尚。
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8月28日至30日在线成功举办。会议以“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为主题,围绕“当代语境与文学理论的未来”“当前文论话语的问题与出路”“理论的处境与批评的位置”“新媒介的审美潜能”“西方文论的历史形态与当下变迁”“重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诗学”“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的转型与再造”“中国古典文论的当代重构”这八个议题,反思并追问了重塑文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感与知识路径的诸多认识层次,对推进当前文学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大学校歌与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相伴而生。伴随着百余年来政治局势与文化生态的阶段性变化,大学校歌歌词的形式与内容在不同阶段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五四”文学、延安文艺和流行文化对校歌面貌的影响,其中延安文艺最为显著、深刻。这不仅触及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领域几次大变革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还是一个有助于文艺鉴赏与创作相互促进的话题。作为历史与现实资源深度融合的成果,以及当下中国本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学校歌歌词与民族形式建构密切相关。
“为民众而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驱力与核心诉求之一。探析、还原这一艺术观的历史生成、价值方位及其所内蕴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意识,不但对深刻认知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轨迹有着知识意义,而且对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批评话语有着重要参照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 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本刊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
本刊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合和团结的各方面、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突出学术性、当下性和针对性,努力开拓文艺理论新天地,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由曹路生编剧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主角》以小说主人公忆秦娥经历的磨难为主线,颇具取舍眼光和剪裁功夫。《主角》残忍且冷酷地把女主人公柔弱的心灵放在冰冷而粗粝的岩石上擦磨蹂躏,将她遭受的挫折与不幸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该剧更塑造了因虚荣和嫉妒造谣诽谤忆秦娥的楚嘉禾,尤其是让谣言变成对主人公巨大精神压力的恶质文化,深化了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不屈辱,不成活”的主题。惊艳的美需要淬炼,但淬炼的过程令人心碎和心痛,但美的艺术永留人间。
《夜谭续记》的问世意义重大,它提升了《夜谭十记》的文学史价值,提高了马识途的文学史地位。从酝酿到出版,“夜谭双记”穿越八十余年遥远而有力的呼应宣告了“新龙门阵”书写范式的出场:在结构上,以“连环性外加框架”借鉴西方小说叙事;在价值上,突破“龙门阵”因果报应的传统价值取向;在叙述上,继承和创新了川籍作家“龙门阵”叙事。从《夜谭十记》到《夜谭续记》,“夜谭双记”展现了马识途对“中国的当代文学”气派的一贯追求。
侨批是华侨华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济行为。长篇小说《平安批》通过潮汕商人郑梦梅在暹罗从事侨批事业的拼搏与奉献生涯以及他背后整个家族奋斗故事的书写,展现了潮汕侨胞心系家园故土、支持家乡建设与祖国争取民族独立,以及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家国情怀和潮汕精神。作者通过人物塑造与艺术叙事,在讲好中国故事、揭示潮汕精神当中,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合。小说融理性思考与文学书写于一炉,为地域文化的书写树立了典范。
我反而期待与话剧相逢,期待在那个更能阐发理性思辨光辉的戏剧中,让戏曲的诗意美、形态美穿梭于话剧舞台之上,找到我对话剧的另一种自由创作方式,这或许可为“中国学派”的导演理想尽点儿绵薄之力。
《长城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陈设的主题壁画。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壁画对民族形象的重塑”“融山水与风景为一体的多维视角”和“漆语的绘画性探索”等维度对该壁画的艺术特征与语言探索进行了剖析,认为该壁画主体形象既融会了中国现代壁画史所有相关祖国山河描绘的视觉元素,也充分调动了最具中华文明历史标志性的长城形象,来寓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大型漆壁画《长城颂》,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壁画画幅总面积600平方米,由100块铝蜂窝板组成,寓意建党百年,是中国漆画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制作品。从创作的思路、画稿的构思、艺术手法的应用、形式语言的选择,再到工程技术的创新设想等,作者都作了精心而详实的系统的方案设计。作品采用现代漆画的艺术造型语言来进行描绘,这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漆艺术的传承,更为漆画的未来发展途径作了有益的探索,为漆画参与国家重大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为今后漆画服务于国家文化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月刊,用稿范围涵盖文艺理论、美学、艺术史、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以及网络文艺、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等。欢迎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以及相关学科研究者投稿或推荐优秀作品,来稿征订请注意文中所列事项。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精选文艺名家大家优秀成果结集出版,总结他们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宝贵经验,倾听他们对时代、对人民、对生活的真挚情感和深刻认识,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深入地思考文艺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以更优秀的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